点此问诊著名腹痛专家
相关不适

首页 > 全部不适> 腹痛

腹痛

编者按: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,可靠性及权威性,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,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点此向我提问。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,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
分享到:
编者按: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,可靠性及权威性,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,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通过扫描上方二维码向我提问。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,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
  • 就诊科室

    消化科

  • 常见证型

    、寒邪内阻、湿热壅滞、中虚脏寒、饮食停滞、气机郁滞、瘀血阻滞

  • 病因病机

    可由外邪侵袭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瘀血内阻、阳气虚弱所致

有1位擅长治「腹痛」的专家

腹痛

定义

腹痛是指胃脘以下,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。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,经脉气血阻滞,脏腑经络失养,皆可引起腹痛。

西方医学认为,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,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。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,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。本病以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为常见,如急慢性肝、胆、胰腺炎症和胃肠痉挛、胃肠急慢性炎症、腹膜炎、消化系疾病、盆腔疾患、寄生虫病等均可引起。

症状及伴随症状

以胃脘以下,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,可伴有恶寒身蜷、手足不温、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长;或胸闷不舒、烦渴引饮、大便秘结、身热自汗、小便短赤;或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形寒肢冷、胃纳不佳、面色无华、大便溏薄;或暖腐吞酸、恶心呕吐、痛而欲泻、泻后痛减、粪便恶臭;或痛引少腹、时聚时散、得嗳气矢气则舒等症状。

病因

腹内有肝、胆、脾、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等诸多脏腑,并是足三阴、足少阳、手阳明、足阳明、冲、任、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,因此,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。凡外邪人侵,饮食所伤,情志失调,跌仆损伤,以及气血不足,阳气虚弱等原因,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,经脉气血阻滞,脏腑经络失养,均可发生腹痛。

一、外邪侵袭

六淫外邪,侵入腹中,可引起腹痛。伤于风寒,则寒凝气滞,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,不通则痛。因寒性收引,故寒邪外袭,最易引起腹痛。如《素问•举痛论篇》曰:“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也。寒气客于小肠,小肠不得成聚,故后泄腹痛矣。”若伤于暑热,外感湿热,或寒邪不解,郁久化热,热结于肠,腑气不通,气机阻滞,也可发为腹痛。

二、饮食不节

饮食不节,暴饮暴食,损伤脾胃,饮食停滞;恣食肥甘厚腻辛辣,酿生湿热,蕴蓄肠胃;误食馊腐,饮食不洁,或过食生冷,致寒湿内停等,均可损伤脾胃,腑气通降不利,气机阻滞,而发生腹痛。如《素问•痹论篇》曰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

三、情志失调

抑郁恼怒,肝失条达,气机不畅;或忧思伤脾,或肝郁克脾,肝脾不和,气机不利,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,引起腹痛。如《证治汇补•腹痛》谓:“暴触怒气,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。”若气滞日久,还可致血行不畅,形成气滞血瘀腹痛。

四、瘀血内阻

跌仆损伤,络脉瘀阻,或腹部手术,血络受损,或气滞日久,血行不畅,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,久病入络,皆可导致瘀血内阻,而成腹痛。《血证论•瘀血》云:“瘀血在中焦,则腹痛胁痛;瘀血在下焦,则季胁、少腹胀满刺痛,大便色黑。”

五、阳气虚弱

素体脾阳不足,或过服寒凉,损伤脾阳,内寒自生,渐至脾阳虚衰,气血不足,或肾阳素虚,或久病伤及肾阳,而致肾阳虚衰,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,阴寒内生,寒阻气滞而生腹痛。正如《诸病源候论•久腹痛》所说:“久腹痛者,脏腑虚而有寒,客于腹内,连滞不歇,发作有时。发则肠鸣而腹绞痛,谓之寒中。”

病机

一、发病

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,各地皆有,四季皆可发生。

二、病位

腹痛病位腹,脏腑涉及肝、胆、脾、胃、大小肠等。

三、病性

有虚有实。外感寒热,内伤饮食、情志,以及跌仆等原因,导致脏腑气机不利,气血运行不畅,经脉阻滞而出现实痛;气血不足,阳气虚弱,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,气血运行无力而出现虚痛。

四、 病势

起病有急有缓,病势有轻有重,主要与病邪的侵袭和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有关。

五、病机转化

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,经脉气血阻滞,脏腑经络失养,不通则痛。腹痛的病因病机,不外寒、热、虚;实、气滞、血瘀等六个方面,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,相互影响,相因为病,或相兼为病,病变复杂。如寒邪客久,郁而化热,可致热邪内结腹痛;热痛日久不愈,可转化为寒,形成寒热交错之证;气滞作痛,日久由气及血,血型不畅,可成瘀血内阻;实痛治疗不当或不及时,日久饮食少进,化源不足,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。

辨证论治

一、寒邪内阻

主症见腹痛急起,剧烈拘急,得温痛减,遇寒尤甚。可兼见恶寒身蜷,手足不温,口淡不渴,小便清长,大便自可。

寒邪入侵,阳气不运,气血被阻,故腹痛暴急,得温则寒散而痛减,遇冷则寒凝而痛甚。中阳未伤,运化正常,大便自可。小便清长、口淡不渴是里无热象。

治宜温里散寒,理气止痛。

二、湿热壅滞

主症见腹部胀痛,痞满拒按,或黏滞不爽。可兼见胸闷不舒,烦渴引饮,大便秘结,身热自汗,小便短赤。

饮食不节,恣食肥甘厚味,导致湿热内结,气机壅滞,腑气不通,故腹拒按,胀满不舒。湿热壅滞,熏蒸于内,故身热尿赤。湿热伤津,传导失常,故烦渴引引,大便秘结,或黏滞不爽。热迫津液外泄,则汗出。

治宜通腑泄热,行气导滞。

三、中虚脏寒

主症见腹痛绵绵,时作时止,喜温喜按。可兼见饥饿劳累后加重,得温、得食、休息后减轻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形寒肢冷,胃纳不佳,面色无华,大便溏薄。

素体脾虚,或过食生冷,导致正虚不足,内失温养,故腹痛绵绵,时作时止,得温、得食、休息则助正胜邪,疼痛稍轻;遇冷、饥饿、劳累则伤正助邪,故腹痛更甚。脾阳不振,运化无权,故大便溏薄。阳气虚衰,则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。

治宜温中补虚,缓急止痛。

四、饮食停滞

主症见院腹胀满,疼痛拒按,暖腐吞酸。可兼见厌食,或恶心呕吐,痛而欲泻,泻后痛减,粪便奇臭,或大便秘结。

饮食不节,导致宿食停滞肠胃,故脘腹胀满,疼痛拒按。浊气上逆,故厌食,恶心呕吐,暖腐吞酸。食滞中阻,运化无权,故腹痛而泻,泻则食减邪消,故泻后痛减。宿食腐败,化生湿热,则粪便奇臭。宿食燥结生热,故大便秘结。

治以消食导滞,理气止痛。

五、气机郁滞

主症见脘腹疼痛,胀满不舒,攻窜两胁。可兼见痛引少腹,时聚时散,得嗳气矢气则舒,遇忧思恼怒则剧。

气机郁滞不通,故腹部胀痛。气属无形,走窜游移,故攻窜两胁,时聚时散。嗳气或矢气后则气机稍得舒通,则胀痛酌减。遇怒则气郁更甚,故胀痛加剧。

治宜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。

六、瘀血阻滞

主症见少腹疼痛,部位固定不移,痛势较剧,痛如针刺。可兼见腹部包块,经久不愈。

气滞日久,波及血分,瘀血阻滞,则腹部痛势较剧,部位固定不移,痛如针刺,甚则积聚不散而成包块,经久不愈。

治宜活血化瘀,和络止痛。

鉴别

一、胃痛

胃处腹中,与肠相连,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,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,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,故有心腹痛的提法,因此二者需要鉴别。胃痛在上腹胃脘部,位置相对较高;腹痛在胃脘以下,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,位置相对较低。胃痛常伴脘闷,嗳气,泛酸等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之症;而腹痛常伴有腹胀,矢气,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。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、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、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。

二、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

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,为该病的一个症状,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。如痢疾虽有腹痛,但以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;积聚虽有腹痛,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,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,鉴别不难。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,仍应注意鉴别,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。

三、与外科腹痛相鉴别

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,即先腹痛后发热,其热势逐渐加重,疼痛剧烈,痛处固定,压痛明显,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,血象常明显升高,经内科正确治疗,病情不能缓解,甚至逐渐加重者,多为外科腹痛。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,疼痛不剧,压痛不明显,痛无定处,腹部柔软,血象多无明显升高,经内科正确治疗,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。

四、另外,若为女性患者,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

妇科腹痛多在小腹,与经、带、胎、产有关,伴有诸如痛经、流产、异位妊娠、输卵管破裂等经、带、胎、产的异常。若疑为妇科腹痛,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,以明确鉴别诊断。

预后转归

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。一般来说体质好,病程短,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;体质较差,病程较长,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;身体日渐消瘦,正气日衰者难治。若腹痛急暴,伴大汗淋漓,四肢厥冷,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,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。

调护

一、节饮食

腹痛患者应注意饮食,忌食生冷、肥甘厚味、醇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三餐定时定量,不过饥过饱,食用清淡、易消化的事物,对治疗腹痛及预防腹痛的复发有很大意义。 属食滞引起者,应暂时禁食或给流食,病缓后逐渐转为半流质、软食,以清淡、易消化、营养充分为原则。

二、适寒温

腹痛患者应注意保温,一方面减少寒邪外侵而引发或加剧腹痛的可能,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寒痛患者的痛苦。适寒温包括整体的防寒保暖,以及腹部局部的冷暖。寒痛患者可辅助热水袋热敷腹部。

三、调情志

情志对腹痛的发展有一定作用,应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减少压力和紧张情绪,避免生气、郁闷等负面情绪。尤其是气机郁滞的腹痛患者,可采用旅游等娱乐方式条畅自己的情绪。

参考文献

[1]田德禄.中医内科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5:259-267.

[2]李虹英. 浅谈《伤寒论》对腹痛的辨证论治[J].亚太传统医药,2010,6(10):139-140.

[3]李永红.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[D].北京:北京中医药大学,2009:124-129.

[4赵宝平. 腹痛的中医护理[J].全科护理,2010,8(11):3053.

[5]潘国宗. 腹痛诊断的临床思维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.2009,29(12):1073-1075.

展开全文

小鹿中医

支持平台

扫描二维码安装

  • 购买服务

    对症选择名医
    一键购买服务

  • 问诊单填写

    填写详细问诊单
    医生了解更全面

  • 中医咨询

    名医在线咨询
    全面解答疑惑

  • 线上购药

    小鹿精选药材
    次日送货上门

下载小鹿中医客户端

小鹿中医

您手边的中医调理专家

下载 App